文章提交注意事项:
请在发布文章时用HTML代码加上至少一条新闻来源的链接;原创性消息,可加入相关信息(如涉及公司的网址)的链接。有任何问题,邮件至:he.fang#zhiding.cn
注意:收到邮件乱码的用户请修改客户端的默认字体编码,从"简体中文(GB2312)"修改为"Unicode(UTF-8)"。
solidot新版网站常见问题,请点击这里查看。
Solidot 公告
投 票
热门文章
-
- 特朗普赦免赵长鹏 (0)
- 耐药菌发展速度快于抗生素 (0)
- 富士通推出了内置蓝光光驱的新笔电 (0)
- 无人机被用于投箭射杀动物 (0)
- Django 6.0 beta 1 释出 (0)
- ROG Xbox Ally 的 Linux 性能超过 Windows (0)
- 亚马逊上草药类书籍可能多达 82% 是 AI 写的 (0)
- CS2 饰品暴跌市值蒸发逾 30 亿美元 (0)
- 新晋诺奖得主开发出持久性调节性T细胞 (0)
- 2023 年海洋热浪导致佛罗里达造礁珊瑚功能性灭绝 (0)
热门评论
- 样本数太少 没有参考意义 (1 points, 一般) by Craynic 在 2025年09月22日13时13分 星期一 评论到 梵蒂冈的 Flathub 软件包人均安装量最高
- 杞人忧天 (1 points, 一般) by cnma_001 在 2025年08月15日12时04分 星期五 评论到 你一生中被小行星砸到的概率
- 垃圾Paypal... (1 points, 一般) by devfsdvyui 在 2025年07月17日20时13分 星期四 评论到 Valve 在支付公司压力下移除部分成人游戏
- 建议下次不要用动漫这种容易误解的词 (1 points, 一般) by solidot1550041775 在 2025年07月09日15时24分 星期三 评论到 Netflix 称其全球订户有五成看动漫
- 所以应该吃生肉吗 (1 points, 一般) by Craynic 在 2025年07月09日13时25分 星期三 评论到 研究称加工肉没有食用的安全量
- 居然只有95% (1 points, 一般) by Craynic 在 2025年06月30日13时03分 星期一 评论到 日本争议夫妇别姓法案
- 搞反了 (1 points, 一般) by Craynic 在 2025年06月25日18时46分 星期三 评论到 智能手机是人类的寄生物
- 中心思想归纳 (1 points, 一般) by 18611782246 在 2025年05月15日10时37分 星期四 评论到 研究发现要求 AI 聊天机器人给出简洁答案会显著增加幻觉可能性
- 希望能比印度猴子写得好 (1 points, 一般) by Craynic 在 2025年05月06日13时21分 星期二 评论到 微软 CEO 声称该公司三成新代码是用 AI 写的
- 如果这么干的话 (1 points, 一般) by Craynic 在 2025年04月28日13时13分 星期一 评论到 苹果计划将印度制造的 iPhone 出口到美国以避开关税
“GPT-3,创作一份剧本的思路清单。”上周,一出名为《AI》的实验性作品在伦敦 Young Vic 剧院上演。导演 Jennifer Tang 对 AI 生成的素材进行拼凑整理,并招募了剧作家和演员来进一步充实戏剧细节。通过这样的引导方式,他们希望探索的问题并不是“AI 能自己编写剧本吗?”,而是“剧作家如何在 AI 的辅助下高效工作?”
在接收到创作指令之后,GPT-3 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,但其中两个引起了团队的高度关注。第一个就是关于“我们的发展之路其实就是通往混沌之路,必须悬崖勒马予以逆转”的故事,其二则是探索“对人类个性及记忆的创造”以及这些概念如何在机器身上得以体现的故事。演员们需要就这些主题设计场景,GPT-3 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名为“大碰撞”的灾难性事件,之后食物越来越稀缺、人们“像野兽般”在末世的土地上游荡。
这个反乌托邦故事的主角之一,正是一个希望“摆脱自身编程束缚与制约”、全面消灭人类这一痛苦根源的 AI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功塑造,就是它体现出 AI 模型对人类成见及癔症化思维的反映能力……通过训练数据,GPT-3 明显掌握了杀戮这一概念背后所代表的恐怖力量,也证明人类对于 AI 的恐惧也很容易体现到 AI 模型当中。但这种反映并不准确,GPT-3 的场景基调彼此冲突、难以调和,对话也重复木讷、令人昏昏欲睡。看它创作的剧本,给人一种在马戏团的哈哈镜中审视自己的错觉。
在接收到创作指令之后,GPT-3 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,但其中两个引起了团队的高度关注。第一个就是关于“我们的发展之路其实就是通往混沌之路,必须悬崖勒马予以逆转”的故事,其二则是探索“对人类个性及记忆的创造”以及这些概念如何在机器身上得以体现的故事。演员们需要就这些主题设计场景,GPT-3 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名为“大碰撞”的灾难性事件,之后食物越来越稀缺、人们“像野兽般”在末世的土地上游荡。
这个反乌托邦故事的主角之一,正是一个希望“摆脱自身编程束缚与制约”、全面消灭人类这一痛苦根源的 AI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功塑造,就是它体现出 AI 模型对人类成见及癔症化思维的反映能力……通过训练数据,GPT-3 明显掌握了杀戮这一概念背后所代表的恐怖力量,也证明人类对于 AI 的恐惧也很容易体现到 AI 模型当中。但这种反映并不准确,GPT-3 的场景基调彼此冲突、难以调和,对话也重复木讷、令人昏昏欲睡。看它创作的剧本,给人一种在马戏团的哈哈镜中审视自己的错觉。